会员登陆:
萧寒:走出跟风的泥潭有多难?
说到时尚行业的跟风现象,业界人士难免唉声叹气,北京依文老总说得好,中国服装行业哪有什么创新,顶多是“微创新”!不妨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华人唐人街开餐馆的故事。一旦某一家华人火了以后,其他人不是想着怎样去参与投资,一起做大,而是在隔壁另外开一家,如果做得好,又会有人跑到隔壁再去开一家,照此类推,哪家做得好,隔壁一定有一家档次跟你一样甚至比你更豪华的餐厅,就出现了一大堆面孔相似,口味相似,价格死拼的餐厅,这种竞争的结果使得大家谁都做不大。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武汉某家女装企业,几乎没有设计团队,但是市场卖的非常好,为什么不请设计师呢?原因很简单,控制成本,省钱,为什么市场这么欢迎呢?其成功的秘诀就是不远万里坐飞机到国际时尚中心城市,纽约、伦敦、米兰、巴黎等买上一堆最流行、最新潮的时装回来,按照这些款式如法炮制,这位老板甚至扬言,我把国外的这些服装拆开模仿完以后,再重新装上,都可以退货,保证跟原来一模一样。
这两个故事是非常耐人深思的,经济界有个术语叫红海竞争,随着市场空间越来越拥挤,利润和增长的前途也就越来越黯淡。各竞争者已经打的头破血流,残酷的竞争也让红海变得越发鲜血淋漓。
中国的服装业与其说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不如说是一个很小的行业,很多老板目之所及无非是身边的几个竞争者,前几年曾有媒体关注从事同一产业的两家或多家企业的“同城德比”现象,据笔者的观察,服装行业的“同城德比”很是令人大开眼界,江苏某经济发达的地级市,拥有两家在业界举足轻重的羽绒服企业,多年来,二者的关系形同水火,笔者曾在沪宁高速公路上两个相隔不远的路牌分别看到它们令人哭笑不得的巨幅广告,一为“某某品牌:中国羽绒专家”;一为“某某品牌:中国羽绒专家的缔造者”。不难发现,不少服装老板在品牌推广和传播方面的豪举,分明显示出与对手死磕的赌气心理,你做了我也要做,而不考虑这件事值不值得做,大量的模仿跟风使得中国服装的故事与其说异彩纷呈,不如说“同彩纷呈”。
如何走出跟风的泥潭?还是以一个故事来回答:同样是在唐人街,有一个犹太人开了一家餐馆,马上另一个犹太人在隔壁开了家肉菜超市,第三个犹太人又挨着开了家酒吧,第四个犹太人开了家洗衣店,逐渐形成了整个的商业生态,结果这些店彼此构成了互补关系,大家生意都很火。像犹太人那样,把竞争变成竞合不好么,非要你跟我仿,整个行业成了窝里斗的酱缸,所谓百年品牌的梦想只会越来越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