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陆:
      看不清?点一下  

一财社论:金融危机要警惕但无需恐慌

时间:2013-6-25    来源:一财网

  这几天,“中国经济是否发生危机”的疑问笼罩在许多人心头。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造出的“钱荒”尚未退却,而工商银行系统“不合时宜”的升级又闹出一场虚惊,昨天沪指暴跌5.3%更是让许多人心情压抑。在这个背景下,渴望中央出手“救市”的呼声日渐响亮。

  不过,央行昨天的公告称,“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各金融机构要继续认真贯彻稳健货币政策,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和科学性,继续强化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环境稳定。”这背后的潜台词,依然是强硬的姿态:关注但不介入。

  对于这个姿态,市场有两种声音:一方面是认为流动性拐点已出现,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但不等于货币供应总量紧张,现在正为此前宽松的政策纠偏,短期虽然有阵痛,但是对宏观经济长期有利;另一方面则是认为,轮番的刺激政策预期落空,还有让人不乐观宏观的经济数据,人们的情绪会从“焦虑”变成“惶恐”,再接着变成“恐慌”,目前看起来风险还是可控,再不出手等危机爆发可能就来不及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年前经济学者李佐军在内部讲演时曾预言2013年7、8月将爆发由地方债或房地产引发的银行危机。最近,这份演讲实录被广泛传播,感慨应验之声此起彼伏。他当时的主要观点是,短期看好,中期看差,长期看好。遗憾的是,这些应验的观点也被眼下一些悲观情绪放大了,进而形成了过度反应。其实在文中李佐军也提到:“到2013年爆发一场经济危机是一件好事,为我们长期发展赢得了机会。同时通过这场危机可以倒逼我们的转型和改革,所以即使经济危机发生也没什么可怕的。”

  现在决策层尚未动用惯常的经济刺激计划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犹如饮海水止渴。中国经济需要转型升级,而不是再来一轮产能过剩与重复建设。实际上,中国政府和社会也在学习容忍经济的短期下滑阵痛,进而达到应对金融风险和达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目前出现的银行窘境还算不上全局性的危机,只是当下发达的网络,使得阵痛“呻吟”快速传播,引发连锁反应。这种反应包括但不限于股市的剧烈波动。

  目前听到的最响的叫苦声来自金融机构,其实他们的“钱荒”真的到了山穷水尽吗?未必如此,目前的同业拆借利率虽处在高位,但是相比前几天已经回落;陆续推出的高回报理财产品也供不应求;存款送礼有奖的推广活动也在偷偷进行……这些都是市场自行调节,无需央行介入,后果无非是银行的成本有所升高,利润有所下降,问题大不了。

  而且这种状况未必就是坏事,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银行业“吃利差”太轻松,以至于它们被称为“全球最赚钱”的行业,这样大量的资金都在业内“空转”,没有流向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实体经济,而柜台服务水平则更是饱受诟病。所以,这次“自酿”的危机就是对它们的一次考验,一些对流动性盲目乐观、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准备不足的金融机构为此付出学费,这在长期也是好事。

  我们相信,银行业依然会健康发展,唯一遗憾的是,风声鹤唳中中国股市掉进冰窟窿。但是,股市的惨淡未必预示着半年后的中国经济也会是如此情形。其实,中国经济形势正在度过最低迷的时期,现在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欧洲状况也在缓和,中国出口的恢复恐怕也会在不久之后,未来十年城镇化依然会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至于地方债务危机,虽然个别地方的数据可能有些难看,但是背后有庞大的国有资产体量,还有相对较强的中央政府信用,决策层还是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化解危机。对于中国而言,真正的忧虑并不是目前看得到的危险,它藏在经济内而发在经济外——经济持续低迷,就业岗位不足,从而影响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

  所以,现在决策层鼓励金融进入实体经济,鼓励给中小企业贷款,这是好事。因为后者在创造大多数的就业岗位,虽然银行收益可能不如业内“空转”那么轻松好赚,但是中国经济却会因此长期稳固向好。不要只盯着眼前的“紧”日子,等再过段时间,实体经济就会感到资金宽松,良性循环就会到来。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

更多评论

 合作伙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3026071号
    Copyright 2010 www.ckia.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