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陆:
      看不清?点一下  

针织业:十二五期间可持续发展有了路径指南

时间:2013-6-10    来源:全球纺织网

  全球纺织网讯: 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国际债务危机频发,国内银根缩紧,劳动力、地价、能源、物流价格不断上涨,这些因素对于纺织服装制造业来说压力更大,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竞争并做到可持续发展,无疑成为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记者:“十二五”期间,针织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措施是什么?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林光兴:从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等方面看,针织行业要严格按照《印染行业准入条件》、《针织印染产品取水计量办法及单耗基本定额》等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改进设备和技术,推广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技术,实施节能低碳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合行业特点,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规范体系。研制指定产品能耗标准,健全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完善取水定额标准,推广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等相关国内外标准,使企业加强能耗控制,在生产全过程中以污染预防为主。

  鼓励针织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在编织、前处理、染色印花、定型后整理、废水废气处理,在线监测与自动控制等环节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做好绿色环保。通过综合性、专业性会议,专家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对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分类指导,加强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达标示范活动,宣传表彰环境优化、节能减排优秀企业和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全面推广先进的经验。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记者:“十二五”期间,在绿色环保方面对针织企业有哪些具体要求?
  林光兴: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继续深入推进。首先是原料方面。扩大非棉纤维在针织生产中的应用,如各种麻类等天然纤维,采用仿棉化纤,采用甲壳素、海藻纤维等各种新型纤维推动产品开发,采用高强涤纶长丝等推动产业用经编产品的发展。原料的多元化使行业对棉纤维的依赖度逐步降低。

  技术方面。针织物平幅水洗技术、气流染色技术、数字化连续丝光技术、冷轧堆前处理加工技术、生物酶精炼技术、数码印花等。例如:一是冷扎堆前处理加工技术:通常可使产能提高30%,耗汽量降低85%,耗水量降低65%,排放COD降低50%。二是气流染色技术:采用高温高压气流染色技术与传统溢流喷射染色技术相对比,加工同样的织物,通常可节电约30%,节省助剂(盐、碱)60%。浴比较小,节省水量50%以上,节省蒸汽50%,染色时间缩短15%。三是针织物平幅水洗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通常节水67%,节约蒸汽40%,节约助剂30%。四是生物酶制剂在染整中的应用:降低能耗和水耗,提高废水的清洁度。仅在一个工艺步骤(漂白)中采用酶制剂替代化学品制剂,就使每吨针织物生产耗水量降低20吨以上,同时使织物的手感柔软。五是数码印花:通常可使耗电量减少50%,耗水量减少30%,染料用量减少60%。无制网调浆,无花回与套色限制,适于多品种、小批量的要求。

  记者:在节能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推荐项目?
  林光兴:要全面树立节能的理念,增强节能意识,树立通过技术改造和先进技术的应用,达到节能和环境友好。主要措施有实施推广节能灯工程,太阳能集热工程,地源热泵,以及在动力、蒸汽、空调和建筑进行系统性节能改造等。

  首先是地源热泵。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比传统空调系统节能50%~75%。不排放废弃物,噪音低,节约用水;一机多用,可供暖、供热、制冷;使用安全,性能可靠,机组寿命长,运行和维护费用低。其次是太阳能。太阳能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丰富的清洁能源。利用太阳能对生产、生活用水进行升温,减少蒸汽用量,达到减低碳排放;运行费用低,机组噪音低,对环境无污染,对大气环境无影响,经济和社会效益好。最后是“LED”节能灯。在行业内推广“LED”节能灯,光效高、耗电少,寿命长、易维护,达到低碳减排的目的。

  记者:在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林光兴:主要有再生纤维在针织生产中的应用、染整余热回收、印染废水的处理回用等。

  首先,再生纤维纱线在针织生产中的应用。坚持使用再生资源的环保生产节约资源的理念,扩大再生纤维在针织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开发新产品,推动纤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染整余热回收。针织染整过程中产生废气、废水,大量热能随废气、废水散失到大气和水源中,余热回收势在必行。余热回收设备将高温废气、废水通过换热器与新鲜空气、清水进行热交换,形成热气、热水用于生产。第三,印染废水的处理回用。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复合功能树脂吸附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法,膜技术等技术进行废水处理,使处理达标后的再生水回用。



 最新评论   (0)

更多评论

 合作伙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3026071号
    Copyright 2010 www.ckia.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