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陆:
      看不清?点一下  

铜牛转型

时间:2015-1-7    来源:铜牛企业网站

  通州,张家湾,北京铜牛股份公司。占地将近8万平方米,足足顶得上10多个足球场。

  道路两旁的冬青繁茂苍绿,三块巨大的白色巧克力式车间坐落在这个绿树成荫的花园式厂房里。

  走进空无一人的印染车间,一块块来不及收拾的棉布样品散落在窗台上,嫩粉色、淡绿色、姜黄色……无声地抒写着这里曾经的繁忙,也悄然见证着它的变化。
  
  从今年6月起,“铜牛”牌内衣在京生产基地全部陆续停产。铜牛集团下属子公司铜牛股份公司,从传统的制衣生产基地,向高科技产业园悄然转型。
  
  北京铜牛不再北京产
  
  踏进厂区,白色的厂房里听不到一点声音,只有一旁蒸汽设备里蒸腾出的热气在安静地表示这里还在运行。
  
  两年前,厂区可比现在热闹得多。
  
  那会儿,大半人高、七八米宽的大块头印染机、织造机足足有上百台,把车间里塞得满满当当。一台台设备运转时发出的微微轰隆声,就是整个厂子有序运转的“心跳”。
  
  然而,从一年半前开始,这些“大块头”逐渐安静了下来。它们被一台一台地拆卸,搬出自己呆了二十多年的生产车间。2013年初到2014年初,铜牛股份陆续将织造、印染、制衣车间腾空,在京所有生产基地全部关停转出。
  
  在不少北京人的印象里,提起“纯棉内衣”,同义词几乎就是“北京铜牛”。而这些品牌内衣,绝大部分产自铜牛位于北京的生产基地。
如此历史悠久、有市场、有口碑的北京名牌,为什么要停产退出?是销路不好,卖不动了?恰恰相反。
  
  过去十几年间,平均每天有近一万公斤的铜牛牌服装从厂区运往全国各地。不少老北京人,至今穿内衣只认准铜牛牌。铜牛股份这家生产基地,每年贡献产值数亿元,而且仍旧逐年上升。
  
  这样的一个好地方,为啥要停产?
  
  “退不退?”“退!”
  
  “什么?厂子要没了?退出北京?你们……你们简直是败家子!”“老一辈的江山就这么被你们败完了!”一年前,听说集团决定关闭所有在京生产基地,一位四十多年工龄的老员工把铜牛股份总经理王英民骂了个狗血喷头。
  
  从那之后,办公室里、厂区里、下班回家的路上,不时有一拨拨的老员工来找王英民说理。心平气和的少,更多的难掩情绪甚至泣不成声。
  
  不过,怀旧归怀旧,干了几十年的工人们心里都清楚,这纺织、印染的活,自己干了大半辈子,不能让后生们再干下去了。
  
  1989年进入铜牛股份前身北京针织厂,今年46岁的闻俊林清楚地记得这个画面:织造车间里,随着织布机高速转动,一根根细纱线不停摩擦,迸出了一丝一丝小飞花。每逢天晴,顺着阳光看去,空气里全是漫天飞舞的细小飞花。时间长了,鼻子里、嗓子里全都不痛快。

  两年前,闻俊林从织造车间调到了印染车间,这里是生产基地的核心。中国纺织产业之所以牛,技术核心全都在印染。生产环节的附加值、利润率也全靠印染。
  
  可是,对一辈子埋头干活的闻俊林来说,核心技术、利润率啥的他不懂,他只知道从织造车间转到印染车间,飞花的困扰没了,高温蒸气和挥之不去的酸味却来了,上班仍旧不舒坦。
  
  2013年,北京市出台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家具、涂料、印染等污染行业需要淘汰压缩。铜牛的生产基地恰好在列。
  
  计划归计划,名录上并没有列出过具体企业的名称。退与不退,转与不转,主动权全在铜牛自己。
  
  “咱那花园厂房!全按照国际标准建的,能有多污染?”“项项排污指标都达标,继续在北京呆着不成吗?”一个个老铜牛人在公司领导耳边劝。
  
  可是,人们很清楚,铜牛股份这一个生产基地,一年消耗将近两万吨标煤,40万吨水——就算再赚钱,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耗能大户!能源稀缺的首都担不起这样的消耗。
  
  老铜牛,即使身子再沉重,再眷恋故里,也必须要转身了。
  
  只做符合首都转型方向产业
  
  织造、印染、制衣,是铜牛股份的三大车间。2013年4月,织造车间率先关停。2014年2月,印染车间也正式停工。如今,制衣车间也开始腾空。
  
  “转出时,咱得‘消毒洗澡’啊。”铜牛集团总经理贾晓彬说,铜牛股份印染等污染设备已全部转让,不涉及污染工艺的成衣制作环节则转至山东、河北等地。搬了新家,老铜牛内衣深入人心的品质不仅不会丢,还会凭借保留在京的科研中心,加入更多科技元素。
  
  而今,曾经摆满印花机、定型机、染机的印染车间,绿色绝缘地板已经蒙上了一层尘土。隔壁的制衣车间里,三个工人正在将一匹蓝白格的针织布匹从工位上卸下来,卷成一捆捆圆柱形状。这是车间里留下的最后一拨儿存货了。

  好几万平方米的大厂房,腾出来做啥?
  
  “要做就做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首都经济转型大方向。”

  铜牛集团有从事数据中心的子公司,能不能把这儿转成云计算产业园?

  考察了一圈后,铜牛人发现,通州周边电力资源并不太丰富,不太适合开展“嗜电如命”的云计算产业。况且,数据中心即便属于新兴产业,那也是新兴产业里的耗能大户。“咱不能再当耗能大户了。”云计算产业园的计划,作罢。
  
  研究来研究去,一个新的念头闪现在老铜牛面前。
  
  十多年前,航天员杨利伟穿着具有特殊性能的宇航员保暖内衣遨游太空,这内衣的研制方正是铜牛。此后,铜牛的高科技体感内衣、手套等频繁出现在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里。顺着这思路想下去,体感、智能纺织、智慧医疗穿戴这些关键词一个个往外蹦。“既是国家鼓励的新兴产业,又能结合自己的老本行,要不,咱转型做医疗科技园?”
  
  牛背上站起“霾星人”
  
  不必把嘴巴鼻子全捂得严严实实,只需戴上一款小巧的“鼻罩”,就能挡住雾霾入侵。近日,一张石家庄交警佩戴“鼻罩”式新型防霾装备执勤的照片在网站上热传。这款名叫“霾星人”的鼻用空气净化器,首发当日就被抢购一空。
  
  这个先进的“霾星人”,研制方就是铜牛的“新住户”万生人和。
  
  2014年1月,万生人和正式落户铜牛股份医疗科技园,成了第一位租户。其实验室和生产车间所坐落的,恰恰就是闻俊林曾经工作数十年的织造车间。
  
  这是老铜牛转身的第一步——去年年底,听说一家名叫万生人和的医药高科技企业有意向扩产,铜牛人赶紧邀请对方上门考察。
  
  带着总工程师、生产管理、库房管理等浩浩荡荡二十来人,万生人和的考察队在厂区仔细查看一番,给铜牛出了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你们这车间改成医药实验室可不容易,通道、清洁流程、动力供应全得重新设计,厂房能不能一个月腾出来?”
  
  “我们给你腾!”按照常理,铜牛数千万元规模的生产设备,腾空厂房怎么着也得小半年。一个月?简直是天方夜谭。可铜牛人还是一咬牙,应了下来。
  
  贾晓彬、王英民,这两个昔日里同行眼中的风光老总,成了设备“推销员”,开始给北京的、山东的、河北的同行打电话:“怎么样,我们的设备不错,之前年年淘汰旧款更新新款,你们收不?”
  
  原本两天一充电的手机,因为无数个电话短信往来,变得时刻离不了充电宝。几天后,他们的“推销”奏效了,设备全部顺利售出,新项目顺利入驻了!
  
  如今,年近半百的闻俊林又当上了“学徒”,从印染工人变成了科技园动力控制室的工作人员。“听说这里头连细菌数都数得过来?太神了。”站在昔日的织造车间外,隔着万生人和的十万级洁净车间(指每立方米中0.5μm以上微尘粒子数少于十万个),闻俊林记忆中的飞花再也不见了踪影。



 合作伙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3026071号
    Copyright 2010 www.ckia.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