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陆:
萧寒:创意之殇
这是一个创意横行的时代,却也是一个创意贬值的时代,赵本山的小品有一句台词说得经典:青春痘长在什么地方不让你担心?长在别人脸上!同样的,在很多老板的眼里,什么样的创意最让人开心?免费或者拿来。
笔者听说这样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是南方某企业想转型,但苦思而不得转型之法,又不愿出钱请咨询公司,于是就发布英雄贴招聘高管,应聘者如云,每个人都满怀雄心擘画该企业未来的宏图,老板赞许有加,并一一记录在案,结果是无一人应聘,但大家的思路却成就了老板的思路。另一个故事:某企业要做一场大型的公关活动,找了很多公关公司竞标,由于该企业名头很大,各公关公司无不摩拳擦掌,认真准备,纷纷提交详尽的提案和报价,结果是该公司从中挑出一份比较中意的方案,问一家没有参与竞标的公关公司,你能不能以低于报价的三分之一接这个活儿?
当然,以上这两个故事只是个案,但以管窥豹,的确可以从中深深感受到当今中国创意者的苍凉与尴尬。大家都知道行成于思的道理,做企业无非是解决两个问题——想到与做到,其中,想是战略和方向问题,想对了,想好了,就可以攻城略地,一日千里,想错了,想偏了,则可能南辕北辙,错失良机,由此可见创意是何等重要,但问题是,老板们偏偏不愿意为创意买单,尤其对本土的创意和咨询公司相当不待见,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怪象:这就是外来的和尚在中国企业界大行其道,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号称享誉美国的咨询大师特劳特了,此君三十年前指导过美国企业的定位理论没想到还能在中国落地生根,蔚为壮观,但通篇读了此君的定位理论,难免疑窦丛生:中国的企业有中国的特色,而且企业间也千差万别,同样的理论对美国企业适用,对中国企业也适用么?更大的问题是,定位只是一种方法论,说白了属于“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江湖术范畴,根本解决不了企业的战略问题,但奇怪的是,这丝毫不影响特劳特和他的团队在中国被顶礼膜拜,并挣得盆满钵满。
创意成了创伤,但本土的创意者们总还要继续生存下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于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捞一把就走的游击队战术不约而同的成了本土创意公司的生存之道。叶茂中的那句名言很豪迈:没有创意就去死吧。可现实却是你有了创意可能会死得更惨,远不如抄别人的来得痛快。据说叶茂中跟企业签合同近乎霸道:先一次性付清。可是想想也是,这或许也是让真正的创意者唯一挺起腰板、赢回尊严的办法了。
还有另一位创意先驱王志纲的话很值得玩味:我们既是公司也不是公司;金钱只是顺带的结果;引领市场潮流,享受冲浪乐趣。是呀,要想走出创意之殇,最好的办法恐怕就是把自己当做爷们。